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新發展階段區域發展和空間治理作出的重大部署,為今后一個時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完善空間治理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這一戰略舉措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既要堅持全國一盤棋謀篇布局,也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落好棋子。這就要求各地區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有機銜接起來,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空間基礎。
這一戰略舉措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尤其是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比較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加快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逐步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讓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口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這一戰略舉措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落實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使農產品主產區生產能力有效提升,生態功能區得到更好保護,城鎮化地區緊湊集約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格局。
這一戰略舉措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既要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又要牢牢守住國土空間安全底線,為發展提供更為穩固的空間基礎和條件。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底線思維和戰略眼光,通過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強化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促進民族團結融合,維護邊境安全和邊疆穩定,推動我國實現更具韌性、更加安全的可持續發展。
(摘自《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