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湘贛邊革命老區,總有一種力量,讓人熱淚盈眶,血脈僨張!
如果用紅色的故事串起湘贛邊革命老區,那便是中國共產黨武裝斗爭的星星之火,還有紅軍長征的篳路藍縷。沖鋒號聲猶在耳,每一寸土地,見證著信仰與勇氣、奉獻與犧牲。
如果用發展的故事串起湘贛邊革命老區,那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區域協同等偉大實踐。巍巍羅霄山脈,見證著老區破浪前行的豪邁。
紅色,擦亮老區的底色
在湘贛邊革命老區,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誕生了第一個省級蘇維埃政權、第一個工農兵政府……紅色,是這里的底色。
“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作為曾經的國家級貧困村,農民將軍甘祖昌老家江西萍鄉蓮花縣沿背村的發展,牽動人心。眼下,南溪河水流潺潺,河畔邊裝修一新的兩層小樓,房間干凈整潔。“民宿收入一年就有6萬元。”村民彭玲華端出自己做的艾米果招待客人。
集體收入從不足1萬元到140萬元,人均收入從不足2000元到1.6萬元,幸福洋溢在每名村民臉上。這幾年,沿背村舉辦“傳承紅色基因講好身邊故事”比賽。每當有人講到甘祖昌將軍的話——“活著就要為國家做事情”時,臺下眾人都是熱淚盈眶。
春意正濃,行走湘贛邊革命老區,山是傳奇,水有故事。
“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湖南郴州汝城縣沙洲村,已經掛起了湖南(沙洲)紅色文旅特色產業園的牌子,沙洲文旅小鎮被認定為省級特色產業小鎮。
在園區內的農旅示范基地,各類果蔬種植規模已達400多畝。“去年最火的季節,一個月就有近千名游客來采摘。”基地負責人張有發介紹。
老區的底色越擦越亮,這是珍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巨大的發展助力。
近年來,湘贛兩省紅色旅游交流合作邁入快車道,建立省際紅色旅游合作工作機制,編制《湘贛邊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共同主辦中國紅色文化藝術節和中國紅色旅游博覽會,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合作。
2019年,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共同體成立,吸納瀏陽市和宜春市袁州區、銅鼓縣等24個縣(市、區)成員單位。2021年,“初心源”湘贛文旅一卡通在8個區縣發行,首批300余家景區、酒店、商超加盟,目前已發行10萬張,向持卡用戶釋放超過1億元優惠福利。
綠色,構筑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
湘贛邊革命老區,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域內縣(市、區)森林覆蓋率均在66%以上,其中13個縣森林覆蓋率在70%以上。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里長江!”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湘贛邊革命老區生態文明發展指明方向。
小靈貓、毛冠鹿、白鷴……最近,各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頻頻現身贛州崇義縣齊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崇義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8.3%,守護湘贛邊革命老區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崇義義不容辭!”保護區管理局干部盧建說。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行走湘贛邊革命老區,青山綠水生金變銀的故事越來越多。
株洲茶陵縣灣里村曾誕生湘贛蘇區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走進村莊附近的“花湖谷”,優質茶樹、油茶、花木等林區產業依次排布。
這片郁郁蔥蔥的山嶺,十幾年前還是遍布砂石的荒山。“以前靠林吃林,現在靠的是林業經濟,再也不會荒掉啦!”牽頭成立茶陵縣萬樟園林苗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劉祖治介紹,綠色發展解決了周邊2000多人的就業問題。
4月10日,江西修水縣漫江鄉寧紅村漫江紅千畝茶園基地,藍天白云下,一壟壟茶樹格外青翠,百余名采茶工穿梭其間采摘春茶。這些年,基地負責人俞旦華始終堅持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如今,茶園基地年產值近6000萬元。
好山、好水、好空氣,已成為湘贛邊革命老區的生態品牌,如何護好品牌,兩省在跨省協作上不斷探索。
車窗外,萍水河迤邐流淌,棧道迂回延伸,濕地公園各色花兒盛開。萍鄉湘東區河長辦專職副主任鄒勇停下車,拿出手機拍照:“幾年前,這里到處是垃圾,水質是劣Ⅴ類。”
萍水下游便是醴陵的淥水,兩省同飲一河水,如今,更要同治一河水。
自2019年7月《淥水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簽訂以來,兩省交界國考斷面,始終穩定在Ⅲ類以上。湘東獲得的1.14億元補償資金,全部用于水體治理。2021年,淥水醴陵城區段獲評湖南省“美麗河湖”,成為跨區域協同治理的標桿。
不僅僅是萍水河,湘贛邊革命老區共有16條跨省河流,如今都在探索跨界河流共抓共管。從新建污水處理廠,到退養禁養,整治越來越實;從共同巡湖,到聯合執法,措施越來越細。
金色,老區跨越成色足
同為紅色熱土,更有山水相近,人脈相親。
2019年5月,推進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截至去年底已召開6次。省級層面的頻繁互動,碰撞出戰略共融的火花:打造“湘贛紅”品牌,出臺渝長廈鐵路長贛段建設方案、湘贛邊紅色文化旅游合作方案……湘贛聯手,共同熔鑄富民“金色”。
桂星橋園春茶葉合作社負責人陳英劍,幾年前回鄉種茶。郴州桂東是產茶大縣,怎么脫穎而出?2021年,陳英劍選擇加入“湘贛紅”,“區域品牌為我們的優質農產品搭建了一個最好的平臺,去年我的茶葉銷量增加了近6噸。”陳英劍說。
瀏陽辣椒、平江豆干、蓮花血鴨……這些來自湘贛邊革命老區的特色優質農產品,在“湘贛紅”品牌的加持下,走進兩省高端超市,入駐各大網上商城。“湘贛紅”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自發布以來,授權企業164家(湖南80家、江西84家),產品涵蓋糧油、茶葉、中藥材等八大類362款產品。
農業、工業、服務業,打通了融合發展經絡的湘贛邊革命老區,產業捏指成拳。
目前,湘贛邊革命老區是我國重要的煙花產業帶。湖南瀏陽市大瑤鎮國際花炮商貿城,是產業融合的代表,500余家煙花貿易公司中,有近100家由江西人投資,來自江西企業的交易額占到1/3。去年4月,湘贛邊煙花爆竹產業發展委員會成立。瀏陽、醴陵、上栗、萬載4縣(市),致力于共同加強產業分工合作與技術研發,聯合制定安全規范和技術標準。
2021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將湘贛邊區域打造成為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先行區、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的樣板區、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區。
搶抓新機遇,共創新作為,聽!巍巍羅霄山脈兩側,沖鋒號又在吹響。
>>喜看老區新變化<<
借力資源稟賦 夯實產業根基
翠竹吐綠,杜鵑爭艷。5年前,江西省井岡山市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5年來,井岡山盤活紅色資源,夯實綠色產業,繪就鄉村振興秀美畫卷。
“快!跟上隊伍!”身著紅軍服、頭戴紅軍帽,一群游客在茅坪鎮壩上村體驗紅軍急行軍。這里是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壩上紅軍的一天”紅色培訓體驗點。“山區變景區、產品變商品、農戶變商戶,近兩萬村民搭上致富車。”井岡山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羅辰元說。
走進井岡山創新竹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根根毛竹經過激光雕刻機的“雕琢”,變身為一個個精美的竹雕產品。井岡山有毛竹林30.6萬畝,立竹量達5500余萬株。2017年,井岡山將竹木產業列為四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不斷夯實產業根基。
“每畝增產40株左右。”經過低產改造,東上鄉東上村村民許明才家的214畝毛竹林連年豐收。近年來,井岡山大力實施毛竹低產改造、豐產竹林基地建設,“十三五”時期,全市完成毛竹低改11萬畝。現在,全市有毛竹加工企業48家,竹業年產值9.2億元。
“我們要推動井岡山高標準‘銜接’、高水平‘民富’、高質量‘村強’、高品質‘景美’、高效能‘人和’,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續寫新的勝利篇章。”井岡山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
湘贛邊“上云” 發展聚合力
千山環野立,一水抱村流。地處湘贛邊界的江西上猶縣梅水鄉園村猶江綠月茶園,群山環繞,茶香云飄。依托云上湘贛邊融媒平臺,上猶縣猶江綠月食品有限公司在“湘贛紅云集市”平臺陳列各式茶品,擴大了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同時,茶園負責人陳威丞將園村茶園風光制作成短視頻在平臺進行云傳播、云推介,從賣茶葉到賣風景、賣體驗,讓大山里的農產品乘“云”而上。
2014年,湘鄂贛城市廣播電視聯盟成立,如今有近50家縣(市、區)媒體加入,節目總覆蓋人口超過3000萬。聯盟逐步建立“新聞資訊共享、專題欄目共建、大型活動聯辦”協作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云上湘贛邊概念。
今年2月,云上湘贛邊與江西銅鼓縣湯里溫泉景區合作,開展景區直播和門票促銷活動,24小時全網售出門票總額超過28萬元。廣播電視聯盟秘書處負責人、瀏陽市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鄭霞介紹,如今,云上湘贛邊平臺累計聯合舉辦大型活動80余場、采風活動近100場。
“為做好湘贛紅區域農產品品牌宣傳推介,云上湘贛邊創立了‘湘贛紅云集市’,組建手機直播聯盟,走進大圍山蜂蜜、炎陵黃桃等農副產品原產地。在幫助群眾就近就業方面,直播車開進用工企業,為企業制訂湘贛邊招工計劃。”鄭霞說。
>>一線感悟<<
紅色是鮮亮的底色
安源路礦,掀起工人運動的高潮;秋收起義,第一次亮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井岡山,革命搖籃孕育燎原的“星星之火”;桂東沙田,“第一軍規”歷久彌新……湘贛邊革命老區的土地上,有許多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
行走湘贛邊,紅色資源在煥發活力。老區人民捐出祖屋,做宣教基地;妥善保護的紅色遺址,講述崢嶸歲月;很多地方努力搜集烈士名單,整理烈士事跡……紅色是鮮亮的底色,紅色故事是生動教材。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才能從革命英雄、革命精神、革命文物中更好汲取智慧和力量。
行走湘贛邊,紅色血脈在賡續傳承。在三灣改編舊址江西省永新縣,革命后代、黨史專家、老黨員老干部等組成宣講團隊,把“紅色課堂”開到社區和田間地頭;在湖南省炎陵縣,為保護墻上的紅軍標語,群眾幾十年不翻修房屋。一代代人用務實行動,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行走湘贛邊,紅色基因在發揚光大。江西省萬載縣槽嶺村年輕黨員林國艷返鄉創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項目就叫“紅嬸嬸”。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黨建引領、黨員帶頭的故事處處可見。廠房開工建設、小樓拔地而起、道路通村入戶,幸福笑容洋溢在老區人民臉上。這啟示我們,把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才無愧于歷史和人民。
隨著各項利好政策出臺,老區正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如何更充分地挖掘和用好紅色資源、加強湘贛兩地協同合作、最大程度發揮老區發展優勢,是一道必答題。銘記革命歷史、傳承革命傳統,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奮勇爭先,推動老區高質量發展,方能不負革命先輩期望,走好我們這代人的長征路。
延伸閱讀
共產黨員網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24993號-1